30年专注管控一体化

管控一体化与工业互联网仪表标识解析服务商【股票代码:430663】

全国服务热线:400-8531-178
电厂控制系统服务商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大陆股份资讯中心 » 行业新闻 » 全方位解构“智慧城市”

全方位解构“智慧城市”

文章出处:中国计算机报责任编辑:李小康查看手机网址
扫一扫!全方位解构“智慧城市”扫一扫!
人气:-发表时间:2015-10-25 10:00【

自概念自出现以来,“智慧城市”已经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浪潮,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和实施“智慧城市”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,力图抢占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。

城市的“智慧”

目前,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建设“智慧城市”,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,很多地区将“智慧城市”纳入了“十二五”规划。其中:北京市全面开展“智慧北京”顶层设计,发布《智慧北京行动纲要(2011~2015年)》(征求意见稿);上海市发布《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~2013年行动计划》;武汉市开展“智慧城市”概念设计,以及总体规划与设计;深圳市从科技、人文、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“智慧城市”;无锡市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,发布《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》;宁波市出台《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(2011―2015)》;广州市规划用五年时间,建设亚太“智慧城市”……

同时,国内外一些公司和专家对“智慧城市”提出了认识和见解。普遍认为,“智慧城市”的建设要更加智慧地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获取城市运行状态,促进政府、公众、企业的协调运行,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。

城市信息化进程中,“智慧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第一,通过信息化顶层设计,梳理、归类相关内容,进行集约化、系统化建设,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。第二,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聚类、关联、深入挖掘、多维度融合,服务于城市运行的相关参与者。第三,加工利用所获取信息,影响城市运行相关参与者的意识和活动,促进城市运行要素与参与者的和谐高效运行,形成闭环控制,达成城市运行最佳状态。

五项操作原则

我国“智慧城市”建设应对城市化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,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,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建设。

首先,“智慧城市”要注重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和矛盾。既包括环境污染、能源短缺、通货膨胀压力、交通拥堵、流动人口治安等城市化面临的普遍问题,也包括进一步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、增强文化软实力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、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(信用、知识产权等)等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。

第二,“智慧城市”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,例如经济和产业发展、旅游、文化积淀等。“智慧城市”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普遍性和差异性,从城市概况、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入手,分析城市竞争力、驱动力,分析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的点线面。

第三,政府主导。“智慧城市”是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、信息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相融合交汇的产物,是各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性任务。“智慧城市”涉及政府、企业、公众、公共基础设施等城市运行各要素。将“智慧城市”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,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,可以协调调动各方资源,形成合力,保障“智慧城市”各项工作开展。

第四,“智慧城市”建设不单靠技术,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、规则制度来建设。需要根据城市科学运行的需求,进行制度创新,调整优化业务流程,规则固化技术实现,形成长效机制。条件成熟的城市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“智慧城市”建设发展促进条例,上升到法规层面,规范工程建设、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、基础支撑体系、标准与安全、监督管理等内容,确保“智慧城市”建设成果用起来,让政府、公众、企业享受到便捷服务。

第五,“智慧城市”建设应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。“智慧城市”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工程,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效果。此外“智慧城市”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,需要通过绩效考核评价进行改进完善、激励促进。从文化软实力、科技创新能力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、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、环境宜居水平、民主发展健全水平等六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,对“智慧城市”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考核,并形成反馈,促进“智慧城市”建设。

“2N41” 概念模型

经过对城市运行基本要素的初步分析,我们得出的结论是“智慧城市”应形成“2N41” 概念模型。“2”是指“智慧城市”建设的硬设施和软环境,硬设施包括遍布各处的各类感知设备、云计算基础设施、移动终端以及各类便民信息服务终端等;软环境包括政策法规、标准规范、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、创新人才培养等。“N”是指多个行业和领域智慧应用,包括交通、人口、农业、环保、民生等,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。“4”是指“智慧城市”的4个目标,包括市民幸福生活、城市科学管理、企业创新发展、社会和谐运行。“1”是指通过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达到城市运行最佳状态。

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服务和多维融合是“智慧城市”的主要技术手段。

物联网技术是通过部署传感器、视频监控设备、卫星定位终端和射频识别读写设备,实现城市诸要素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,通过传感网络及时获取并安全传输各类感知信息,进行智能化识别、定位、跟踪、监控和管理。

云计算技术是通过基础设施云服务、平台云服务和应用软件云服务,实现信息化的统筹、集约建设。

移动服务技术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,打破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为政府、公众和企业提供按需无局限服务。

多维融合技术是对基础数据、综合数据、主题共享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等进行深度融合加工,围绕某项专题或某个领域,为政府、公众和企业提供融合化、关联性信息。对象多样化

“智慧城市”通过应用信息技术,对人、车、路、城市设施、危险源等城市运行要素进行实时感知、智能识别,实现物物相连,实时获取城市运行过程各类信息,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多维融合。宏观、中观和微观信息相结合,分析和挖掘信息关联,面向各级领导、政务工作人员、社会公众和企业等各相关服务对象,提供按需服务,形成反馈协调运行机制,实现城市运行诸要素与参与者和谐、高效的协作,达成城市运行最佳状态。

面向党委和政府领导,要以仪表盘、指示灯等方式,使其“所需即所得”地看到各类决策服务信息,包括城市运行全景视图和专题关联视图等,并可以通过宏观信息进一步看到中观、微观信息。

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,要通过信息亭、智能移动终端、信息板、互联网网站、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,使其看到相关联服务信息,实时享受便捷、个性化服务。

面向政府工作人员,要以图表、空间图层、街景等信息展现形式,进行实时化、精细化业务监管和超前预警预测,实现“信息随时看,监管及时做”。

建设策略的四项建议

“智慧城市”是一项复杂工程,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,无论是技术,还是管理、协调等层面,都面临很多挑战,尤其是一些对政府工作流程和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。其建设策略重点包括:

1.首先进行顶层设计。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指导下,在充分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,分析城市发展各相关要素,采取“自上而下”和“自下而上”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顶层设计,关注持续发展的框架、标准和智慧体现等。

2.加强统筹管理和服务。基于城市统一的基础支撑体系进行“智慧城市”建设,包括统筹的数据获取、存储、管理和整合服务,信息承载网络,信息安全保障以及基础性、通用性应用支撑和系统建设等,确保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,避免重复和浪费。

3.试点先行、绩效总结后再稳步推进。在城市管理、公众服务重点和热点领域进行试点示范,总结归纳建设和管理经验,探索建设、运行、管理和推广模式,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,通过示范的带动引领效应,稳步推进“智慧城市”各项工程延伸覆盖。

4.充分发挥社会力量。在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投资建设运营模式,鼓励社会投资运营新业态。

完善评价指标体系

“智慧城市”建设是一项长期过程,评价“智慧城市”的指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。

第一,决策和应急能力。这主要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、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面,“智慧城市”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领导获取的信息更加直观、全面、有效、实时,决策更加科学、指挥更加及时有效。

第二,城市运行综合能力。这主要包括智能交通、资源环境、公共安全、生产安全、市政市容、园林绿化、食品安全等方面,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,支持业务精细化、智能化管理,以及对公众提供便捷化、个性化的服务。

第三,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。这主要包括工业运行、绿色农业、商业服务、金融服务、科技创新、信息产业、节能减排、旅游、信用等方面,经济发展各主管部门以更加智慧的手段,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,营造可持续的、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。

第四,市民素质与生活幸福指数。这主要包括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、就业、住房、养老、社区安防等方面,面向针对关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,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,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。

第五,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服务能力。这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平台、基础和共享信息资源、基础网络和计算存储设施、信息服务门户,以及容灾备份等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能力。没有信息化的统筹管理,就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和互联互通、业务的协同运行。

我国“智慧城市”的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,协调、调动各方资源,加强统筹基础和共性建设,智能感知,全面物联,通过实时获取信息并整合融合,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,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。

大陆机电


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1066号